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3)

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增设都市农林业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的选修课。北京都市农林业以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要载体和形式,园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植物

3.增设都市农林业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的选修课。北京都市农林业以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要载体和形式,园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植物保护的工作重点,绿色北京和生态北京的建设需要大量立足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针对这种变化,植物保护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如设施园艺、农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等课程,并在公共选修课的经济和管理类模块中开设如都市现代农业概论、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营销概论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树立都市农林业和生态理念,同时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得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与实习、综合实习几个部分。

技能训练和专业课程实习为本专业特色课程,技能训练,包含I、Ⅱ、Ⅲ三个部分,I主要为都市农业发展调查,了解植保在都市农业中的地位;Ⅱ、Ⅲ主要学习蔬菜和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分春秋两个季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实习,包括所有专业课程的相关实习,整合成了两个阶段各12天的大实习,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植物病虫草害的识别、诊断、鉴定、监测和控制的相关技术与方法。

综合实践,分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专业实习是由学校各专业联系分配实习单位,是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重要途径。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为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结语

北京的都市农林业受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的规范,兼有政治、经济和生态三重意义,并形成了自己的功能特点和特色。根据北京都市农林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办学所积累的经验,本专业积极适应都市型农林业对植物保护人才需求,努力提高专业层次,为进一步完善都市型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勇于探索和实践。

[1]江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2):168-173.

[2]张龙,程晓仙,肖长坤,何忠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改革方向[J].科技和产业,2018,18(07):33-37.

[3]何忠伟,曹暕.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2014,(01):78-81.

[4]刘晓军.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3-5.

[6]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55-57.

[7]吴卫元,张喜春.都市型高等农林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74-78.

一、北京都市农林业对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1.北京都市农林业发展现状。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的城市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了北京的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也需要大量的林木种类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需要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北京不仅不能没有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早在2004年,北京政府就把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定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逐步形成了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农业产业体系[1]。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将北京分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等不同的功能定位区域,北京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拓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已成为北京的特色农业产业[2]。2.都市农林业发展对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面和西面有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东南两面为华北平原,其中山地占62%,平原占38%,包括100万亩平原林地和300余万亩农用耕地。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是北京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形式[3],其中园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植物保护的工作重点[4]。植物病虫害损失在传统种植业中常年为20%—30%,在休闲观光农业中高达80%以上。社会发展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民生需求需要大量立足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二、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对农林领域的新需求,北京农学院确定了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明确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类别和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5]。植物保护专业立足北京,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要求,坚持北京农学院“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务‘三农’、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复合应用型现代植物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与诊断、监测与防控,具备都市农林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植物医学理念,能从事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检疫学、农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生产推广、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适合都市型现代农林业植物保护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都市农林人才。(二)人才培养方案1.形成了都市型现代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制订了以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与诊断、监测与防控以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体系为主体,“生物基础+专业理论与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课程模块为平台,以“3+1”为培养模式,通专业、懂管理、善创新、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效果显著。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害虫发生机理与绿色防控、植物病害发生机理与综合防控、农药开发利用与环境安全三大方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习收获和实践能力、综合各项专业技术的能力。2.形成了都市型现代植物保护专业特色。针对环首都京津冀地区植物保护行业发展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人才和科技需求,立足于首都农林业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及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了绿色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理念。借鉴国内外植物保护学科和专业建设经验,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相结合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框架,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植物保护专业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的植物保护业务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完成3年的课程实习之后,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开展为期1年的实践实习,1年的实践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学院和系组织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后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就业实践能力。“3+1”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达到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双提高的培养效果。开展“校校合作”,选拔优秀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开展“校所合作”,借助国家级科研院所资源,依托北京市大学生“实培计划”,在学校和科研院所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项目,接受科研创新训练。开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资源,在校企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6]。(三)人才培养机制1.专业建设创新。(1)引入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了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定了专业选修课及模块化的公选课,即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系列选修课外,还要选修创新创业模块、工商管理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心理健康模块、理工类模块和文法类模块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等。(2)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北京都市化农业条件下绿色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大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主干课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等5门课程中率先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时录播和网上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管理机制创新。(1)“3+1”的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是指前3年学生在学校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包括相关的课程实践内容,第4年到校外实践单位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为期一年的培养与锻炼,大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7]。(2)强化了导师制。从第二学期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导师制。采取双向选择、系内协调的方式进行导师的选择,平均每位教师指导3—4位本科生,从大二开始指导学生的选课、科研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在大四上学期的专业实习中,还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组建了校企和校所双师型教师队伍,行业培养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实现由校内单一单向对学生管理变为校企或校所双向双师型管理,以学校为主,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实行联动—反馈培养机制,体现了管理制度创新。(3)建立了“校政、校企、校校、校所”多方合作机制。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单位、涉农企业、重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这一改革实施以来,强化了实践教学,加强了课外创新实践,秉承了“注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增强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体现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6]。三、创建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在摆脱传统的模式和陈旧的内容,大胆进行创新。近几年针对北京市农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凸显首都都市农业特点,使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的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1.课程体系平台。植物保护专业构建了四个平台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科技文化素质,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第二平台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着重培养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第三平台为专业核心课教学平台,着重体现本专业特色和核心理论与技能,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及其应用、园艺学概论、农学概论等课程。第四平台为选修课教学平台,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为专业拓展课程,着重体现当今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公共选修课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开设跨学科跨门类的选修课,包括创新创业类、心理健康类、农林类、理工类和文法类等公共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骨干课程改革。植物保护专业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倡导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植物保护专业在教学手段方面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改项目立项、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开发并使用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积极推进网络教学,通过网络课程建设立项、慕课建设、数字平台课程中心建设等措施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和学术沟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3.增设都市农林业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的选修课。北京都市农林业以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要载体和形式,园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植物保护的工作重点,绿色北京和生态北京的建设需要大量立足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针对这种变化,植物保护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如设施园艺、农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等课程,并在公共选修课的经济和管理类模块中开设如都市现代农业概论、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营销概论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树立都市农林业和生态理念,同时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得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与实习、综合实习几个部分。技能训练和专业课程实习为本专业特色课程,技能训练,包含I、Ⅱ、Ⅲ三个部分,I主要为都市农业发展调查,了解植保在都市农业中的地位;Ⅱ、Ⅲ主要学习蔬菜和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分春秋两个季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实习,包括所有专业课程的相关实习,整合成了两个阶段各12天的大实习,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植物病虫草害的识别、诊断、鉴定、监测和控制的相关技术与方法。综合实践,分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专业实习是由学校各专业联系分配实习单位,是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重要途径。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为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四、结语北京的都市农林业受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的规范,兼有政治、经济和生态三重意义,并形成了自己的功能特点和特色。根据北京都市农林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办学所积累的经验,本专业积极适应都市型农林业对植物保护人才需求,努力提高专业层次,为进一步完善都市型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勇于探索和实践。参考文献:[1]江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2):168-173.[2]张龙,程晓仙,肖长坤,何忠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改革方向[J].科技和产业,2018,18(07):33-37.[3]何忠伟,曹暕.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2014,(01):78-81.[4]刘晓军.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5]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3-5.[6]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55-57.[7]吴卫元,张喜春.都市型高等农林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74-78.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网址: http://www.zwbhxbzz.cn/qikandaodu/2020/0919/374.html



上一篇:植物保护专业开设《昆虫绘图技术》的可行性分
下一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植物保护学报投稿 | 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 植物保护学报版面费 | 植物保护学报论文发表 | 植物保护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保护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