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赣剧创新性保护分析(3)

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1]何婷.江西赣剧与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对比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 [12]朱明.从赣剧 音乐创作谈艺术贴近群众和贴近时代[J].西部皮革,2019,

[11]何婷.江西赣剧与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对比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

[12]朱明.从赣剧<牡丹亭>音乐创作谈艺术贴近群众和贴近时代[J].西部皮革,2019,(19):129-130.

2011 年5 月,中国文化部将江西省赣剧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作为江西省本土戏剧,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传承过程中吸收了多种声腔,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剧种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赣剧表演艺术家执意进行改革,从而收集整理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创造了不少的革命戏剧,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赣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赣剧有过辉煌的一刻,其经典曲目《还魂记》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20 世纪50 年代前后,领导人毛泽东以“美、秀、娇、甜”赞扬了由潘凤霞主演的《还魂记》。《还魂记》改编自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江西作为汤显祖的故乡,曾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66 周年,举办了是“临川四梦”的大型戏剧纪念表演,这是赣剧艺术实践的开创性工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90 年代初,赣剧首次出境,唱彻香港,进而出国到新加坡,不仅获得“梅花奖”,还获得了首届“文化新剧目大奖”金奖。香港同胞反应热烈,各界专家广泛赞誉,赣剧一时间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明显振兴。直到2011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开始提出国家文化建设的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赣剧艺术的保护与推广,对保护、建设江西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赣剧的人才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可以唤起公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充分认识并且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提供充足的资源,创造更为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赣剧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对赣剧的创新性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以往的发展实践来看,江西省的赣剧学院总是以口传心授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没有将赣剧真正纳入相应的教育体系当中[1]。之前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够推动相关文化以及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培养更优秀的赣剧艺术人才。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保护的特殊要求下,可以从赣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入手,为赣剧的创新性保护制定更加多元的模式。(一)教育机制革新对于教育培养机制的革新,首先应该建设较为完善的赣剧艺术培养体系,从而形成小中高以及大学的完善、规范的教育机制。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设置相应的赣剧课程,从而完成对赣剧内容、知识的推广,进而选拔赣剧爱好者,为之后的人才培养做好铺垫。目前,江西当地开始通过设置相应的赣剧课程,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一举措在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到2011 年,江西南昌开始推动赣剧人才的培育计划,倡导将赣剧纳入中小学教育课本当中,目的就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让赣剧教育深入人心[2]。(二)培养多元化人才当前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赣剧艺术人才,需要他们在创作、表演以及传承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够胜任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传统的赣剧艺术只侧重表演及创作,不具备文化传承的意识,这对赣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所以,我们应该对赣剧艺术教育以及人才的培养寻找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三)教育模式创新化传统赣剧人才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通常依靠专业的教育机构开展,并且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狭窄,极不利于赣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所以,可以在教育模式上打破常规,主张通过当地学校开展赣剧艺术的教育,从而让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为赣剧的创新性保护提供更多的可能[3]。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赣剧创新性保护路径(一)专业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赣剧的创作以及表演能力、表演技巧等,具有一定的限制,缺乏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机制,这种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新时期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教育理念。所以需要将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赣剧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舞台的表演经验开始总结,将表演、戏剧与理论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后又反馈到实践当中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艺术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此[4]。(三)与政府合作,构建江西独特文化为了更好地将赣剧文化进行普及与传播,相关机构应该与政府进行有效的合作,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从而保证赣剧的教育以及传播具备合法性、合理性。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除此之外,文化部门还成立了各类剧种的指导委员会,使优秀的剧种以及传统的文化得以保存与传承,并且在剧目的保留、创新以及文化建设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由此可见,江西省也应该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极大程度发挥政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各类活动,包括各类社区活动、知识讲座、赣剧演出等,增进老百姓对于赣剧文化的了解,从而提升社会公众对于赣剧的兴趣,为建设和发扬江西传统文化打造更好的群众基础与文化氛围。(四)与媒体强强联合,打造赣剧良好形象通过江西地方媒体的传播优势,对赣剧的各类活动等进行实时报道,拍摄专题纪录片等,更加深入探寻赣剧的文化渊源与发展历程,从而让更多的民众意识到赣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形成保护赣剧艺术的整体意识。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也开设了相关节目宣传中国部分传统文化,比如有专门的“戏曲频道”。由此可见,通过媒体手段对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传播,受众范围与层级较为广泛。所以,江西省应在进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大众媒体对赣剧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与推广,可以通过设立专栏节目、采访老艺术家、拍摄纪录片以及赣剧科普性节目等形式,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从而充分激起观众们的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加强赣剧艺术的传播能力,从而让赣剧成为江西省与外部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五)与高校联合,构建江西独特形象在高校当中进行赣剧艺术的传播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大学生一般都会对自身不熟悉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赣剧的保护与传承创设更为便利的环境。比如南昌大学每年举行的“赣剧文化周”,通过开展赣剧教学课程、赣剧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群体与赣剧进一步亲密接触,并且让他们有机会上台演出赣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赣剧文化,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领略到赣剧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加强了赣剧文化传承的效果,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赣剧,从而对赣剧的推动起到促进作用。(六)与企业联合,创造特色文化创产品为了保护以及传承赣剧文化,可以与相应的文化传播公司、艺术产业公司等进行合作,拍摄赣剧纪录片、宣传片,通过各类艺术媒体进行海内外宣传推广,进行衍生产业的开发,进而推动赣剧艺术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意义,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以及兴趣倾向,创造更多相关文化产品,将赣剧文化与服饰、周边产品、美食、旅游等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基于赣剧文化的产业体系,进而形成各领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模式。三、总结总的来说,对于赣剧艺术文化的创新性保护研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传统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学科体系的构建;二是赣剧人才的培养,建设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赣剧文化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赣剧文化人才,从而推动赣剧艺术的发展;三是通过多方协作,加强对赣剧创新性保护的措施,培育基于江西地区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塑造独特的江西形象。参考文献:[1]董桓.古乐新探——赣剧弹腔乐队伴奏艺术调查[J].戏剧之家,2017,(05):62-63.[2]刘黎.浅谈江西赣剧乐队的建制与唱腔的改革[J].大众文艺,2017,(04):70-72.[3]程红玉,曲宁.赣剧发展现状与分析[J].大众文艺,2017,(05):62-63.[4]汪淳.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商情,2017,(44):249-250.[5]曾玲.刍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09):283.[6]苏蒲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问题探析[J].人民论坛,2018,(26):121-123.[7]殷梦雯.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策[J].活力,2016,(11):30-31.[8]杜浩,姚风,李彩颖.数字化背景下网络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研究[J].发现,2017,(9):151.[9]童丹.如何在大学里推广传统戏曲(赣剧)[J].艺术教育,2009,(11):10-11.[10]周传勇.剧本创作对赣剧表演艺术的促进与提高[J].艺术评鉴,2018,(10):160-161.[11]何婷.江西赣剧与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对比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12]朱明.从赣剧<牡丹亭>音乐创作谈艺术贴近群众和贴近时代[J].西部皮革,2019,(19):129-130.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网址: http://www.zwbhxbzz.cn/qikandaodu/2021/0211/506.html



上一篇:工厂供电系统过电压保护分析
下一篇:一本绿色的大书——推介《生命的喟叹——作家

植物保护学报投稿 | 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 植物保护学报版面费 | 植物保护学报论文发表 | 植物保护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保护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