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2)

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开展“校校合作”,选拔优秀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开展“校所合作”,借助国家级科研院所资源,依托北

开展“校校合作”,选拔优秀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开展“校所合作”,借助国家级科研院所资源,依托北京市大学生“实培计划”,在学校和科研院所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项目,接受科研创新训练。开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资源,在校企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6]。

(三)人才培养机制

1.专业建设创新。(1)引入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了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定了专业选修课及模块化的公选课,即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系列选修课外,还要选修创新创业模块、工商管理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心理健康模块、理工类模块和文法类模块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等。(2)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北京都市化农业条件下绿色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大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主干课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等5门课程中率先实施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时录播和网上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管理机制创新。(1)“3+1”的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是指前3年学生在学校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包括相关的课程实践内容,第4年到校外实践单位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为期一年的培养与锻炼,大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7]。(2)强化了导师制。从第二学期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导师制。采取双向选择、系内协调的方式进行导师的选择,平均每位教师指导3—4位本科生,从大二开始指导学生的选课、科研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在大四上学期的专业实习中,还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组建了校企和校所双师型教师队伍,行业培养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实现由校内单一单向对学生管理变为校企或校所双向双师型管理,以学校为主,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实行联动—反馈培养机制,体现了管理制度创新。(3)建立了“校政、校企、校校、校所”多方合作机制。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单位、涉农企业、重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这一改革实施以来,强化了实践教学,加强了课外创新实践,秉承了“注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增强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体现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6]。

三、创建都市农林业特色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在摆脱传统的模式和陈旧的内容,大胆进行创新。近几年针对北京市农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凸显首都都市农业特点,使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的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平台。植物保护专业构建了四个平台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科技文化素质,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第二平台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着重培养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第三平台为专业核心课教学平台,着重体现本专业特色和核心理论与技能,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及其应用、园艺学概论、农学概论等课程。第四平台为选修课教学平台,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为专业拓展课程,着重体现当今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公共选修课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开设跨学科跨门类的选修课,包括创新创业类、心理健康类、农林类、理工类和文法类等公共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骨干课程改革。植物保护专业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倡导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植物保护专业在教学手段方面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改项目立项、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开发并使用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积极推进网络教学,通过网络课程建设立项、慕课建设、数字平台课程中心建设等措施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和学术沟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网址: http://www.zwbhxbzz.cn/qikandaodu/2020/0919/374.html



上一篇:植物保护专业开设《昆虫绘图技术》的可行性分
下一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植物保护学报投稿 | 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 植物保护学报版面费 | 植物保护学报论文发表 | 植物保护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保护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