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保护学报》刊物宗[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征稿要[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投稿方[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收稿方[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数据库[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栏目设[09/01]
颐和园“捉虫人”(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位59岁的老职工明年就要退休了,现在中午吃完饭还是会带着大家去园子里转一圈,一个半小时走7.3公里,为了看树。 颐和园光蚜虫就至少30多种,想要
一位59岁的老职工明年就要退休了,现在中午吃完饭还是会带着大家去园子里转一圈,一个半小时走7.3公里,为了看树。
颐和园光蚜虫就至少30多种,想要了解全园的植物和害虫,即便对博士来说也并不容易。2008年,28岁的博士王爽跳出实验室,落进沾着泥土的颐和园园艺队植保班。而同属园艺队的新人里,一些北京园林学校的中专生才18岁,生产实践经验已经很丰富。
即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植保班来说,电脑的存在远没有双腿重要,经验仍是最好的参考书。白班的核心工作是虫情预报,他们要成为园子里一双时刻在线的眼睛,泡在园子里,在不停地行走和观察中发现虫害、及时记录。
有时候,夜班作业的职工会给已经下班的白班职工通电话,反复讨论方案。虽然晚上视野很差,但即使是没人看见的地方,他们也不会漏掉每一棵藏在沟里的、被其他树种包裹的树,有人说,“(公园)总有开门的这一天,每棵树总有被看见的时候。”
王爽心里着急。自己虽然是博士,又是植物保护专业,但“又内行又外行”,原来只跟农作物打交道,学的方向也是病害而非虫害,对园林植物和虫子一窍不通,刚来的时候连玉兰也不认识。她一上岗就要跟夜班防控作业的职工交接,经常描述半天说不清楚树在哪儿、虫子是什么。
2
颐和园的浸润养出了他们不急不缓的性格,植保班班长经秀勇总结17年来的工作,他双手在空中拉了一条直线,吐出两个字,“平稳”。
做标本也是熟悉虫子的方法,“捉虫人”王爽其实怕虫,原来看到毛毛虫都会尖叫。第一次做斑衣蜡蝉的标本,她逼着自己不戴手套把虫子的翅膀展开,一边起鸡皮疙瘩一边把钉子摁进虫子的身体。做多了,她逐渐对虫子“免疫”,开始徒手抓虫,就算手上被蜇出一串小泡也面不改色,掏出风油精抹一抹就行。
植保班每年春季最忙碌,杨树下的草履蚧最早出蛰,随着温度升高从土中钻出往树上爬。三四月份,藏在松柏树上的蚜虫开始苏醒,忙着分泌蜜露,淌出一地黏液。到了盛夏他们也不得闲,这时叶子长得茂密,吃叶子的甲虫、蛾子开始蠢蠢欲动。冬天因为天气太冷、喷洒液体容易结冰,他们一般去地里挖虫蛹,为第二年的防治减轻工作量。有时还要做树木普查,因为这时没有枝叶遮挡,他们更容易发现树干上是否有虫洞、树体是否平衡。
植物保护专业是公认的“不赚钱”,有人毕业后去卖房子,有人回家当地方公务员,卖农药已经算是留在行业内。毕业时,导师挺支持王爽去颐和园,“至少还能够发挥专业知识”。
虽然老职工的贡献被时间的流逝所掩盖,但他们丝毫不在意,甚至乐在其中。魏宝洪曾设计出一款泥环,用很低的成本防止草履蚧上树,各个公园都在用,但他从没想过申请专利,“你干吗要申请专利,申请了别人反而用不到,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大家用上吗?”
观察已经成为习惯,他们平时没事就喜欢抬头看树,不止一次“钱包硌脚了都不知道”。有次经秀勇和同事去天坛培训,因为太过专注,钱一卷一卷从同事的兜里掉出来,又被走在后面的经秀勇踩着过去,两人都没感觉。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网址: http://www.zwbhxbzz.cn/zonghexinwen/2022/0531/887.html